This article is also in English:
几年前,我负责过一场法治宣传国际运动。作为媒体人,我并非法律出身,但搞传播的都知道:你要推一个理念,自己总得先信。于是我跟着喊“大家要守法呀”。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法治真正要约束的,或许不只是普通人。
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也要乖乖待在法律的笼子里。
最近,“全世界最暖法官”弗兰克·卡普里奥去世,享年88岁。他的庭审视频曾经刷爆各大平台——严肃的法袍之下,藏着一颗极柔软的心。他的离开让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法律的公正,是不是不仅在于程序正不正确,也在于结果有没有“人味儿”?
▍一、程序正义 vs 实质正义,到底在争什么?
法学界常把“正义”分成两种:一种叫程序正义,关注流程公不公平——比如有没有给当事人说话的机会、规则是否一致、过程透不透明;另一种叫实质正义,在意的是判决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心。
有时候,程序走得一丝不苟,结果却让人满脸问号;也有时候,判决全凭“感觉”出手,虽然一时暖心,却可能破坏制度的稳定。说白了,两者缺一不可。
▍二、法治的真正对象,到底应该是谁?
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话没错,但很多时候,“人人”被窄化成了“平民百姓”——你罚款交了没?规矩守了没?
而法治真正要盯紧的,恰恰是那些有权的人。
法律的本质,是护弱限强。如果只反复要求底层守法,却对权力滥用视而不见,那样的“法治”,不过是选择性执法。
真正的法治,应当让弱者有伞、让强者有惧。
法学中还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区分:前者看重规则明确、程序严谨,后者则强调法律也要承载道德与公义。但无论哪一派,都躲不开一个核心问题:法治,到底要不要追求结果的公平?
答案当然是:要。
▍三、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法治盲区”?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经常听到“老百姓要守法”的劝诫,却很少听到“请权力守规矩”的提醒。
如果一个社会,对普通人锱铢必较,对权贵却眼开眼闭,这样的法律难以服众。法治要立得住,必须守护弱者,也必须要让公权力受到制约。
这也正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汇的地方:流程要规范,结果也要通人情。
卡普里奥法官的法庭,就像一扇小小的窗。他会倾听当事人的困境,酌情减免罚金,不让普通人因小错陷入绝境;同时,该严厉时他也从不手软。正因如此,他才被称作“温暖而坚硬”的法官。
▍四、法庭上的“温情铁汉”,不是无原则的宽容
卡普里奥处理的多数是交通违规、停车小案,算不上什么惊天大案。但他特别愿意“听人把话说完”。
比如那个无家可归、只能住在车里的女孩,他动用慈善基金代付了大半罚款,还问她“有没有钱吃饭”;又比如那位为送急诊儿子而超速的96岁老人,他直接撤销了罚单。
这些不是无原则的“放水”,而是基于现实与人性的裁量。
当然,遇到站不住脚的解释,他照样罚、毫不含糊。用他的话说:“同情不是发通行证,而是一种判断。”
也正是这种有温度的理性,让他同时赢得了“温暖”与“敬重”两种赞誉。
▍五、我们为什么需要卡普里奥式的法治精神?
卡普里奥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法治体系,既需要规则的刚性,也需要人性的弹性。
按规则办事,能避免权力的肆意妄为;而结果保有温度,才能维持公众对法律的信任。一旦信任崩塌,法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条文的游戏。
而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也该更新对“法治”的理解:它不是单向要求百姓听话的工具,更是约束权力的制度;它不仅可以有力量,也可以有温度。
卡普里奥用几十年判例告诉我们:真正的正义,从来是理性与共情的结合。
▍六、最后的启示:替别人“搭一把梯子”
卡普里奥在生前最后一次演讲中说:衡量你一生是否成功的,不是你赚了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帮助了多少人。
他呼吁那些握有权力和资源的人,要学会“为他人搭梯子”——让更多的人能有爬升的可能。
法律,也当如此。
它不应是堵在人面前的高墙,而该是让人向上走的梯子。它的终极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让每个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唯有这样,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才能真正融合。
而我们,才敢说——这是一个真正有正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