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国防大学军事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战役学发展研究》被收入“中国军事学博士文库”出版,并被国务院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对海湾战争及台海战役的研究让我对两岸关系有了最初的认知。
在中国,关于台海议题的研究多聚焦于军事力量的演变与战略布局,而我在联合国的职业道路则让我更感兴趣台湾内部政治风向的变迁及其对和平谈判可能性的影响。一方面,我认同“人民自决”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我也深知无论身处何地,政治环境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始终无所不在。
这篇文章尝试回顾中共建政以来两岸局势的主要转折,并探讨台湾社会对两岸议题的态度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如何影响当前愈演愈烈的“武统”趋势。
过去十余年里,中国大陆持续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革,显著提高国防预算,强化空军与海军的远程投送与作战能力。背后的战略意图明确:突破一个关键能力门槛——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
美国印太司令部前司令菲利普·戴维森将这个时间段称为“戴维森窗口”,预测中共可能在2027至2031年间具备攻台能力。也有更保守的分析指出,这一窗口期可能出现在2030至2035年之间。不论具体数字为何,这一时间节点已迫近,现实压力正在逐步累积。
“以战迫和”:战略背后的逻辑
中共近年来之所以大力提升军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和平统一前景的悲观判断。北京方面认为,两岸通过协商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已近乎归零。与其坐等时机,不如主动塑造局势。若能先在军事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再迫使台湾进入政治谈判,北京便能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状态下达成目标。
然而,倘若台湾始终拒绝谈判,或者谈判空间完全被否定,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一场决战。
历史伏线:从密使交流到蜜月破局
早在1980年代,北京方面仍尝试与台湾进行秘密接触。1981年,蒋经国的机要秘书沈诚访问北京,传达双方高层的“口信”。当时,虽然两岸领导人都年事已高,但对统一的设想仍未放弃。
1986年,中共提出“国共两党平等协商”,蒋经国虽有兴趣,但对中共缺乏信任,同时也担忧两岸实力悬殊。邓小平因而抛出“一国两制”概念,试图用“香港模式”消弭台湾疑虑。然而蒋经国于1988年突然去世,两岸秘密沟通中断,统一路线中途夭折。
接替政权的李登辉起初也未完全排斥统一。1991年,国民党通过《国家统一纲领》,拟定三阶段统一蓝图。然而,伴随台湾的民主转型与民进党的崛起,统一议题逐步淡出主流政治轨道。
民主化推动认同转变
民进党自成立起即强调台湾主体性,主张“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论述逐渐在台湾社会获得广泛认同。即便国民党出于策略考虑未放弃“中华民国”框架,其在面对台湾年轻一代选民时也不得不弱化统一立场。
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直接将两岸关系推入冰点。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尽管表面上提出“四不一没有”,实质上已朝“去统一化”方向稳步前行。
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关系一度出现短暂回暖,并传出和平协议等可能性。然而,2013年《两岸服贸协议》引发的太阳花运动,彻底终结了这一轨迹。台湾民间对北京的警惕与不信任达至高峰,尤其是年轻世代,对统一持强烈反感,敌意甚至已转化为代际共识。
中共的战略转向:从“融合”到“压制”
北京方面原希望通过经济融合来软化台湾政治立场。自2008年起,陆续推动ECFA、服贸协议、31条惠台政策等举措,期望台湾在经济依赖中逐步“回归”。
但太阳花学运给予北京一个明确信号:经济利益换不来政治认同。台湾社会对“香港模式”的疑虑逐年加深,“一国两制”已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支持。
此后,北京政策急转直下:从外交封锁、军事演训,到利用舆论战与认知作战手段压制台湾空间。尤其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爆发后,北京更坚定认为软性统一已无可能,“以武逼统”成为核心路径。
台海冲突的国际维度
台海局势已不仅是两岸问题,更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环节。
美国近年强化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对台军售与军事援助日益常态化。拜登虽声称维持“一个中国政策”,但数度公开表态“若中共攻台,美军将协防台湾”。尽管每次事后均被幕僚“澄清”,却显现出“战略模糊”政策已在实践中趋向“模糊中的明确”。
日本也明确表达关切。自安倍晋三以来,日本政界逐步形成对台海安全的共识。若台海被突破,日本第一岛链的安全结构将严重受损。
欧洲多国也陆续发声支持台海和平,并在联合国与WTO等场合强化对台湾存在的关注。
这使得北京进一步加速军事准备。其核心判断是:若再拖下去,台湾的“国家事实”将更加巩固,国际合法性也将随之增长。届时,即便想“武统”,也将面临更大外部阻力。
决战是否不可避免?
若回顾历史,会发现两岸确曾尝试和平路径:蒋经国时代的密使沟通、李登辉时期的统一蓝图、马英九年代的和平协议探讨。然而,现实的制度差异、政治认同、信任断裂,使所有设想最终搁浅。而台湾的民主机制早已内化为生活常态,在现有语境下不可能接受由一个专制政体来决定自身命运。
于是便出现当前的局面:北京持续扩军,台湾加强防务,美国提供支持,日本放宽政策,全球供应链围绕台海战略重组。种种动态,似乎都在预演那场可能发生的“终极一战”。
这场冲突未必马上爆发,但随着“戴维森窗口”的逼近,2030年代成为潜在高风险区间。